|  | 
  
    | 地理分布 | 
  
    |  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、台東兩縣,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,其次是花蓮光復鄉、吉安鄉、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。
總人口數大約:168509人 (93.2.29資料),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。 從地域、習慣及語音的差異,分為下列幾個部群:
 (一)南勢阿美族:南勢阿美族是阿美族群中最北的一群,與太魯閣族群的葛瑪蘭族相鄰,居住在現在的花蓮縣新城鄉、花蓮市、吉安鄉、壽豐鄉。
古聚落的名稱為荳蘭、里漏、七腳川等等。
 (二)秀姑巒阿美:秀姑巒阿美族群與太魯閣族、布農族、平埔族為鄰,居住在現今的花蓮縣鳳林鎮、光復鄉、瑞穗鄉、玉里鎮、富里鄉等等。
古聚落的名稱為太巴朗、馬太鞍、奇美等等。
 (三)海岸阿美族:海岸阿美族居住在東海岸山脈的海階平原上,與北邊葛瑪蘭族相處融洽,與外族較少接觸,居住在現今花蓮縣豐濱鄉、台東縣的長濱鄉、成功鎮等等。
古聚落的名稱為貓公、頂仔落、靜浦、港口、長光、白守蓮、成功等等。
 (四)台東阿美(卑南阿美):台東阿美族群居住在東海岸的南端以及現今的台東縣東河鄉、卑南鄉、太麻里鄉及台東市等地,鄰近卑南族、布農族、排灣族、魯凱族等等。
古聚落的名稱有馬蘭、都蘭、都歷、大馬武窟、小馬武窟等等。
 (五)恆春阿美族:恆春阿美族因為曾經居住在恆春而得名,是所有阿美族群中最南的一群,後來大部分遷居到現在的台東縣池上鄉、鹿野鄉、關山鎮等等,現在僅存屏東旭海附近還有部份居民。
 (六)都市阿美族
:因為到都市謀生活的阿美族人越來越多,所以逐漸形成了許多都市阿美族群,例如台北的汐止鎮、高雄地區的草衙,以及台中、桃園地區都有他們的蹤跡。
 | 
  
    |  | 
  
    | 集會所裡的生活訓練 | 
  
    | 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。男子在十三、四歲時,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。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,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、生活,並住宿於集會所。在集會所裡,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,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。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,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,直到離開人世為止。 因此,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,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,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,使傳統的生活、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。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,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,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「三光社區」。大家彼此互相照顧、扶持。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。
 | 
  
    |  | 
  
    | 文化特質 | 
  
    | (一)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: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,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。而且長幼有序,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。
 (以花蓮大港口為例)
 
        
          | 職 名 | 年齡  | 職   務  |  
          | Mamanokapah | 40~44 | 領導、督導具會事務、領導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、共同事務 決定修建屋舍、維修道路、祭典禮戰事總指揮
 |  
          | Cibiracay | 37~40 | 聚會事務、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之食物分配 籌劃修建屋舍、維修道路、祭典禮、戰事
 |  
          | Malakacaway | 33~37 | 籌劃具會事務、運木建造屋舍、督查戰事 參與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、共同事務、祭典禮
 |  
          | Ciromi,ady | 29~33 | 白天具所辦理公務、運木建造屋舍 參與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、共同事務、祭典禮
 戰事之斥候
 |  
          | Miawawway | 25~29 | 管理及通報具會事務、運木建造屋舍、山田巡查 戰時戰士、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繁重工作
 |  
          | Palalanay | 21~25 | 管理下層二級、運木建造屋舍、參與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、共同事務、祭典禮、維護山田路、戰時戰士  |  
          | Midatogay | 18~21 | 探木、打水、守望、砍伐建屋用木頭 參與集體捕魚、集體狩獵、祭典禮
 |  
          | Mi,afatay | 15~18 | 採竹、打掃、傳令、搬運建屋木頭、參與祭典禮  |  | 
  
    | (以台東都蘭部落為例) | 
  
    | 
      
        |  分類  | 通名  | 職級名稱  | 2005年的年齡組名稱(專名) | 大約年齡  |  
        | Malitengay靠近祖先的人
 | Tu,as老人
 | Ladihaf躲在石頭陰涼的老人 | 拉皇帝 拉先輩
 拉紀念
 拉嘿代
 拉民代
 拉新兵
 | 78歲以上  |  
        | Lasfi躲在會所陰涼處的老人  | 拉金門  | 7767
 |  
        | 拉金馬  |  
        |     Miinengay(Panemnemay)
 祭嗣者(飲水思源)
 |     Matatapalay壯年組
 | Tukal支柱、樓梯,即將升上tu,as 的人也就是年齡組織的支柱之意  | 拉傳廣  | 62~66 |  
        | Tapal 在tuka左右手的人,學習tuka事的人  | 拉國中  | 57~61 |  
        | Culal 種子開始發芽學習上一階層的事  | 拉經國  | 52~56 |  
        | Romrom 生火不能斷炊之意  | 拉建設  | 47~51 |  
        | Kumod 負責推動部落事務  | 拉元簇  | 42~46 |  
        | Mihiningay 站在集會所sfi外窺視  | 拉贛駿  | 37~41 |  
        | Malikoday專司舞蹈
 | Kapah青年階級
 | sakakaay no kapah 青年中的大哥  | 拉中橋  | 32~36 |  
        | sakatosa no kapah 青年中的第二級  | 拉監察  | 27~31 |  
        | sakato no kapah 青年中的第三級  | 拉千禧  | 22~26 |  
        | sasafaay no kapah 剛晉升  | 拉立委  | 17~21 |  
        |   | Pakarungay青少年組
 | Pakarungay 是負責雜役的工作,服務年齡組織的預備組  | Pakarungay | 12~16 |  | 
  
    | 以都蘭部落的年齡階級組織表是一部都蘭的歷史,是彌足珍貴的資料,更賦予了都蘭部落生命的意義。它的命名方式早先大多以打獵有關,就文學角度來說,名字取得相當的詩意,如Lalaka拉臘尬,意為礁石的獵物,顯示在形容語句的幽默與詩化。後隨時代變遷慢慢地演變成與當時所發生的大事有關,如Ladipung拉日本,表示日本統治了台灣。晚期則變成以有名望之人士的姓名來命名,如Lakangcing拉贛駿,第一位上太空的華人。另外,其中取名的方式以及用語上,在在都顯示出都蘭的阿美族人幽默及文化創新的一面,如Lamintay拉民代,一般以為和民意代表有關,其實是為了表示和其它部落的不同,而用了拉民代表示中華民國代表了日本接管了台灣,其它的部落大部份是以Laminko傳統名來表示的。 | 
  
    | (二) 具感染力的歌舞: | 
  
    | 親和力強、節奏、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,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、二首阿美族的歌。 | 
  
    | (三) 活潑亮麗的服飾: | 
  
    | 從花蓮到台東,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、中、南三大系統。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,故無法一概而論。 | 
  
    |     | 
  
    |  | 
  
    | 祭典生活現況 | 
  
    | (一)捕魚祭: | 
  
    | 是阿美族的過年。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,西方宗教進入以後,傳統的宗教意義漸漸淡薄。
每年七月中旬,由台東的阿美族揭開序幕,依次往北推,至花蓮吉安鄉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。時間由一∼七天不等。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。 按照傳統的習俗,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,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,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。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。
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,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。早期,祭歌在平時不准唱,目前已無此規範。嚴格來說,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,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、歌謠、舞蹈的訓練,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。
 | 
  
    | (二) 豐年祭 (Ilisin): | 
  
    |  是阿美族的過年。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,西方宗教進入以後,傳統的宗教意義漸漸淡薄。
每年七月中旬,由台東的阿美族揭開序幕,依次往北推,至花蓮吉安鄉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。時間由一∼七天不等。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。 按照傳統的習俗,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,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,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。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。
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,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。早期,祭歌在平時不准唱,目前已無此規範。嚴格來說,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,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、歌謠、舞蹈的訓練,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。
舞蹈時也有一個社會規範:依次由年齡階級高者帶頭領唱,每一階級依序圈舞,不能混亂。未到或遲到者甚至要罰錢。
 | 
  
    |  | 
  
    | 阿美族的野菜世界 | 
  
    | 台灣的生態環境豐富,原住民各族群在千百年來與大自然密切的互動下,發展了根植於大自然的文化。單以野菜來說,最常食用野菜的是阿美族人,他們所運用採集的野菜就超過兩百種以上。阿美族部落多半依山臨海,背靠中央山脈,中間又有海岸山脈為腹地,生活中所能取得的山產、海產、溪產非常充足,從葉菜、果菜到溪裡的水苔,甚至海裡的紫菜、海帶等等,都能成為阿美族人的飲食佳餚。阿美族所食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「十心菜」-黃藤心、林投心、芒草心、月桃心、檳榔心、山棕心、甘蔗心、鐵樹心、椰子心和台灣海棗心,「心」指的是植物的嫩莖。阿美族信奉的海神最是忌諱綠色的葉菜,因此阿美族人在多數的祭典中不食葉類野菜,這或許正是「十心菜」成為阿美族野菜主流的原因。
 原住民中採集野菜最活躍的是阿美族人,他們對於野菜的食用部位與採摘時間都相當熟捻。很多野菜並非生長在深山裡,就連荒廢的空地、原野及馬路旁的鄉間小路上也隨處可見。採集野疏野果雖說不難,但也必須瞭解野菜生長的時令與環境。為了永遠都能吃到自然的野菜,也為了讓採集工作更方便,且不致觸犯資源保護法令或引起任何糾紛,採集者應特別瞭解並尊重生態法則與土地倫理。
 | 
  
    |  | 
  
    | 阿美族風味餐 | 
  
    | 有人說:「如果這個地球毀滅了,僅剩兩種生物可活,一隻叫蟑螂,一支叫阿美族」,阿美族是最懂吃的民族,無論是溪邊、海邊、森林裡的動物,還是路邊野菜,都能利用生態條件,烹調出美味的健康佳餚。您可曾在田園間、海之濱用手抓飯、品嚐鮮美芭蕉旗魚、月桃握飯、石板烤肉、小米麻糬 | 
  
    |  |